他坦言,虽然当前人工智能产生了很多的进步,但其实目前所做的还主要是模式识别,属于“认知”领域——“听听声音,看看图像,这是动物也能做的事。”据了解,目前的人工 智能系统还存在缺乏推理能力、缺乏执行无监督学习的能力等弊端,同时,也不具备人类的语言理解能力。
另外,由于我们对自身大脑的思维过程还知之甚少,因此,人工智能距离拥有思维这一理想中的境界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判断,人工智能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,其技术会升级换代。
“深度学习不会解决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。”国外有专家表示,深度学习是比以前的统计学和机器学习更为强大的模式识别方法,看似前景无限,但实际上仍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,存在许多局限性。
人工智能领域专家、德国汉堡科学院院士张建伟指出,目前,我们实现了人工智能在博弈、识别方面的一些突破,但是人工智能和物理世界的结合,加上传感、加上驱动、加上决策,实际上还任重道远。
“我们一方面要认清人工智能各方面的发展潜力,另一方面,也要现实地认识到它和物理世界结合还有很远的距离。”张建伟说。
人工智能并不神秘
对于有些人担心的“人工智能会超越甚至取代人类吗”这样的疑问,王飞跃认为,首先,任何的技术都是双刃剑。越先进的技术带来的好处越大,但同时潜在的破坏力也越大,这是不可避免的。“关键是要加强法制建设,加强人类控制机器的能力。”
王飞跃说,算法能写清楚的智能,远小于语言能表达出来的智能;语言表达的智能,又远小于人类大脑的智能。“我相信,人永远是机器的主人。”
事实上,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每天都在使用人工智能了,只不过大部分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。早些年,谷歌广告就采用了人工智能算法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投放,“今日头条”APP的推荐算法也属于人工智能的范畴。甚至是我们每天上下班打卡所用的人脸识别系统、手机自动修图软件也运用了人工智能技术。
“人工智能其实很早就有了,以前叫自动化、智能自动化、工业自动化,现在‘变身’为投资者耳熟能详的机器人公司、人工智能公司、智能科技公司。”王飞跃认为,人工智能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神秘。
发明“人工智能”一词的约翰·麦卡锡曾说过,“一旦一样东西用人工智能实现了,人们就不再叫它人工智能了。”
正是因为这种效应,所以人工智能听起来总让人觉得是未来的神秘存在,而不是身边已经存在的现实。
从某种意义上说,人工智能已经在逐渐融入我们生活。从无人机到自动驾驶,从智能家居到智能医疗,越来越多的“智能”正在走来。也许再过五年、十年,我们就会有着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。
人工智能就像一位不速之客,它的出现把我们的生活带入了一片新的天地,也让我们被迫放弃许多曾经拥有的东西,甚至还会让人类面临身份危机,不断追问人类存在的意义。毫无疑问,在诞生的60多年里,人工智能所取得的每一次突破,都重新定义了自己,也重新定义着人类的价值。